庄子的道是道路之道,是生存论的道。
这句话历代注家搞不清楚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大多认为这是孤零零的一句,与上下文没有关系,前后说多不通(见周启成校注,第3页)。注家一般将而后乃今解释为乃今而后之倒文,意为从此以后,意思等同于列子的然后。
绝云气的意思就是飞离了野马尘埃这个具有各种羁绊物的云气层面。从上面所说的背反去绝的释义,我们可以领会到,倍风的意思就是离开了风,不再与风在一起了。(郭庆藩,第9页)这个横向吹的风,是无中生有的。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这一句难倒了很多人。作为统帅,同时是一种率领、引领,他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开战之前就要先行领会各种可能性,把未来的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开战之后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取得战争的胜利。
培训重、训冯、训乘、训益,都是引申义,意思都是在原物之上再加一物。历代注家都没有对这一句话给予应有的重视。因为志是诗的内在依据,诗是志的语言表达。
《说文解字》:诗,志也。正如陈祥道所说:古之教人‘兴于诗者必使之‘立于礼,‘立于礼者必使之‘成于乐,故周之辟廱亦不过辟之以礼,廱之以乐,使之乐且有仪。小人反是等,完全跳出了春秋之前以社会身份地位区分君子小人的传统认知,转而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来区分君子与小人,也用以区分君子儒与小人儒,实现其教育目标。因此,成于乐就是通过学习养成君子人格的坦荡情怀和快乐精神。
(《论语·雍也》)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至于成于乐,自然与音乐教育有关
以礼加人,人无拒者,人不拒则我得行也,我得行则我不夺也,不夺之谓立。而朱熹以为:按《内则》十岁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颜渊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因此,兴于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兴起于《诗》的文本,而应该理解为通过学诗兴起学者的君子之志,这种志既包含了意志品质,也包含了情感态度,可以是见贤思齐的好善之德,也可以是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恶恶之心。
当然,作为养成君子儒人格最后阶段的成于乐并非与音乐教育无关,而是自始至终相生相伴,因为作为君子儒人格特质和精神向度的成于乐是在长期的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这很好地说明了礼乐对于君子儒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宋郑汝谐以为:此数语,盖孔门入道之要,故以为首章。而瞽宗虽主以乐教,礼在其中矣。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显然,颜回实现了孔子教育培养目标,可称为君子儒。
作者:王齐洲(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进入 王齐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君子儒 。将君子儒作为学校培养目标,确是孔子的一大创举。
(《论语·卫灵公》)告诫其子孔鲤:不学礼,无以立。这样理解成于乐,就和兴于诗强调君子儒人格养成的逻辑起点,立于礼指示君子儒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孔子儒学教育的完整内容,也形成了君子儒的为学进路。不过,作为数术层面的诗,不仅包括《诗》文本,也包括用于歌咏的声乐、器乐和指导诗、乐的礼仪。则此三者非小学传授之次,乃大学终身所得之难易先后浅深也。《论语·述而》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一是义理层面,即作为意志品质的诗(志),作为理性人格的礼(理),作为快乐精神的乐(音洛)。
因此,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来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应该是君子儒人格养成的几个阶段,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而不是某种具体文本或若干技艺,尽管这些文本和技艺在君子人格养成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礼虽由外,从外而入中。
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前贤有过许多讨论。颜回死后,孔子悲恸欲绝,大呼:天丧予。
正是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出孔子儒学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及社会价值,受到后人重视,也值得我们珍惜。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如此,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也如此。
(《论语·雍也》)孔子赞许颜回之贤,是因为颜回养成了快乐的君子人格。孔颜乐处的确是可以寻觅而得的,因为它有具体的为学进路让求学者能够通达。至于成于乐,自然与音乐教育有关。也可从义理的层面理解为志,因为学《诗》的目的在于兴起君子之志。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然而,从儒学教育层面,从孔子学校培养目标来看,成于乐并不以学习音乐知识为目的,而是指向君子儒人格培养。
这里的诗,既可从数术层面理解为《诗》,因为《诗》的确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基本教材。孔子对鲁哀公和季康子都说过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论语·子罕》)显然,立于礼指示了君子儒人格养成的行为准则,成为其树立社会形象的标志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乐虽由中,从中而见外。
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竹书也有志诗互释互训的文句,如郭店楚简《语丛一》之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诗字从言从寺,志字从心从寺,二字仅言与心之别。孔子将乐以忘忧作为自己的人格特征,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这便为我们认识君子儒的性格特质指明了方向。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便是对这一为学进路的凝练概括。正如明章世纯所言:人无自立之力,则托于众所服者以载其身。
被弟子们视为圣人的孔子本人也有这样的性格特质,更证明这一特质的标志性意义。这即是说,诗与乐在当时是配合着用以完成规定的礼,它们之间并无难易之分,先后之次,深浅之别。
《说文解字》:诗,志也。如劝子夏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强调君子谋道士志于道,都说明了这一点。
同理,立于礼和成于乐也包括数术和义理两个层面。‘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
© 1996 - 2019 虎斗龙争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南堍